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營造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。在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指引下,我們討論清親政商、優化營商的主題適得其時,同時也需要我們有全方位的視野來審視有效的營商環境構建。
浙商研究院已經連續四年發布浙江省十一個地市的“親清指數”,通過直觀指數化呈現某地政商關系情況,形成與實踐的反饋迭代,達到理論研究與實踐結果的相互印證,從而提升研究的科學性。實證研究表明,政商主體各自也有著了解政商關系現狀的需求,同時也認識到優良營商環境的營造是政商主體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。
親清政商與優化營商不只是具體的指標與數據的體現,如生產要素提供的程度、項目審批速度、政企交往的次數等可數字化的指標累計,更是一種文化環境,是一種軟環境。制度不是萬能的,市場是有局限的。一個忽視文化建設的營商環境,容易“冰上滑車”,發生制度空轉。只有充分調動、有效激發營商文化的力量,并為政商主體各方所認同,才能更好地彌補制度盲區,才能讓制度規則具有強大的現實約束作用與激勵活力。
營造一流的營商文化,才能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。在新起點上大力營造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營商環境,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,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,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,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。各級政府要帶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創業者、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,讓全民成為營商環境的主體,發自內心尊重企業家、愛護企業家、支持企業家、服務企業家,在全社會引導形成“尊商、愛商、護商”的營商文化。
現代營商文化的重要向度是企業家倫理精神的培育與弘揚。李強總理在記者會上說:“時代呼喚廣大民營企業家譜寫新的創業史。這也是我特別想說的一點。經濟發展有其客觀規律,也依賴客觀條件,但更需要很強的主觀能動性。希望民營企業家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,堅定信心再出發?!崩顝娍偫磉€提到當年江浙等地發展個體私營經濟、發展鄉鎮企業時創造的“四千”精神:走遍千山萬水、說盡千言萬語、想盡千方百計、吃盡千辛萬苦。雖然現在創業的模式、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但是當時那樣一種篳路藍縷、披荊斬棘的創業精神,是永遠需要的。
可以說,“四千精神”集中體現了改革開放之初江浙人在發展個體私營經濟、鄉鎮企業時展現的一種吃苦忍耐、 拼搏奮進的群體性品質精神。重提“四千精神”,關鍵是“精神”二字。這種精神是作為企業家之“倫理——道德覺悟”的現代覺悟。
這種精神是民營經濟萌發與演進過程中民營企業家堅強意志的表達,是知行合一的探索與奮斗,是浙江民營企業家創業歷程中具有典范意義的精神標識;是反映時代趨勢,適應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大勢的客觀精神反映;也是浙學傳統、江南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時代呈現。
新時代新征程,我們需要重新喚醒浙商的家國情懷與向陽而生的人生良知,重構浙商義行天下、勇于擔當的精神世界,重振浙商勇立潮頭、堅韌堅守的奮斗雄風。時代呼喚“有組織的激情”,呼喚“四千精神”所蘊含的“精氣神”轉化為企業家的內在覺醒與行動自覺。
政商關系是政府官員與企業家(商人)的關系、政府與企業(企業組織)的關系、政治(權力)與經濟(資本)的關系,是一個多主體多層次的復雜系統。營商環境的營造既有政府的維度,也有社會與企業的維度,既是硬件,也是軟件,更是硬件與軟件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。其中,現代營商文化的培育與企業家精神的弘揚,是構建新型清親政商關系、優化營商環境的根本之道。